• 2007年寒假中层干部培训交流提纲
  • 日期 : 2007-03-08    

    关于促进学院发展模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艾华

    1 实现发展模式转变是学院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 
    (1)现存的问题 
    (1)发展趋势与机遇 
    (2)面临的挑战 
    2 促进学院发展模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1)在机制层面实现两个转变 
    第一 办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 管理方式的转变 
    (2)在办学功能、专业与课程设置、办学架构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3)在人才培养供需模式上切实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学院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全面质量教育, 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 (提纲) 
    包呼和
    学院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有目共睹的,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和一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提出本人的观点:实施全面质量教育,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学院教育领导质量是实施全面质量教育的关键 
    1、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若要成功,必须由果断且有明确目标的领导者才能完成。 
    2、学院各层领导应该具有教育领导者所需具有的特质。 
    3、教育领导者在学院质量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二、追求质量的团队工作是实施全面质量教育的必备要素 
    1、要发展全面质量文化,必须推动团队工作。 
    2、团队如果要运作良好,发挥最大的能力,需要培育与监督。 
    三、学院成为全面质量组织是实施全面质量教育的重要因素 
    学院必须确定全体教职工在全面质量教育过程中会携手合作。即全员性。 
    四、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逐步健全教学质量标准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2、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督导工作 
    3、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我监控意识,提高各系、部、分院自我监控水平。 
    4、加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质量的督导,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5、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二、逐步建立学院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1、不断完善并加强督学工作,进一步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3、改变督导工作观念,改进督导工作方法,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将学校内部的督导评价、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由收集、反馈信息转变为预防和改进。 
    4、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5、分析研究学院就业质量,探讨校外教育评价途径,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谈谈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丁瑞
     
    一、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 
    高职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 
    (1)从教育目标来看 
    (2)从教育策略来看 
    2、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误区的表现 
    (1)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本专业的技能就具备了进入社会谋生发展的本领和能力,而忽视了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培养。 
    (2)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 
    (3)学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乏认识,没有生存危机感,仍然认为只有一技之长就行。更甚者仍然沉溺于“靠关系、走门路”的糊涂梦中,因而没有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愿望和动力。种种误区已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在高职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措施 
    1、德育素质的培养。 
    2、专业素质的培养。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进一步探索新的考核体系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新的考核体系应从思想、技能与相关知识、能力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


    对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的想法
    肖广群
     
    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型、高技术型应用人才。强调素质和基本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
    我院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几年来,投资几千万来建设各类实训中心、实训室及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目前这些实训设备设施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功能质量上,都已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虽然目前我院实践教学的条件有了根本的转变和较大的提高,但在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实践教学的指导、学生充分动手训练等方面和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严重地阻碍了实践教学的真正落实和实训的质量的保证。
    一、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夏家河校区)
    1、教学计划中的实习实训设置不够科学及合理。实训安排不够系统。
    2、分散管理,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多数实训室的管理跟不上,无专职管理人员。
    4、无专职指导教师,实训指导无法达到要求。
    5、任课教师指导实训的能力(双师能力)达不到要求。
    6、设备数量与学生数比例达不到要求学生动手,学生动手机会少。
    7、无设备维修维护人员,出现设备故障无法及时修复,影响实训教学工作。
    8、校外实习实训的组织及指导存在不足。
    9、校外实训场所联系困难,学生真正动手机会少。
    二、相应的解决措施
    1、建议学校成立三产实训中心。实行实训教学的集中管理,统筹计划、组织实践教学工作,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切实落实。
    2、配备专职及兼职指导教师队伍。从企业调入或聘请实践能力强的实训指导教师;选派专业教学到企业挂职锻炼,强化专业教学的双师能力。
    3、专职管理及维修维护人员。保证实训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
    4、对校外实训实行全程指导和督导。
    5、施行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鼓励广大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


    工学结合是学院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冯凯

    1.工学结合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2.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的探讨
    3.工学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真正体现


    浅议我院校园一卡通建设前期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张厚杰
    一、何谓校园一卡通
    在学校范围内,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二、实施校园一卡通的意义
    将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方便与安全,为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提供了重要信息,是数字化校园中信息采集的基础工程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三、校园一卡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个核心: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
    二个超前:概念超前、技术超前;
    三个集中: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和应用集中;
    五个统一: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门户。
    四、校园一卡通建设前期学院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权威的组织领导机构
    2、确定权威的数据来源
    3、制定符合我院的数据标准及代码标准
    信息标准编制原则
    1)向上靠原则:已有国家标准、部委标准的,采用国家和部委标准,不制定新标准;
    2)继承性原则:对已发布的教育部标准,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3)前瞻性原则:以现有系统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发展需求,使本信息标准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4、确定校园一卡通的建设范围
    5、卡务中心的运营场所
    6、二校区互联的网络带宽
    7、人员配备
    8、校园卡形象设计


    校园基建规划
    盖卫东

    1、未来几年教学规划与校建规划的关系
    2、两校区功能定位
    3、夏家河子校区的整合与土地征用规划
    4、基建项目管理规范化


    从就业面试谈人文素质教育 
    宫晓连

    观点:人文素质不高是导致毕业生面试成功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建议:制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大纲,通过人文课程教学(尤其应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专题讲座、良好行为养成训练、学生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正文:
    寒假期间,我带领机械工程技术系的110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家用人单位的招聘。其中“IMC国际金属切削(大连)有限公司”计划招聘10—15人,我们推荐了44名同学参加应聘,结果第一轮面试下来,只有8人通过,经过第二轮笔试后只剩下3人。后来经过协商,又给了第一轮被刷掉的学生一次机会——笔试,最后确定录用学生共7人。“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计划招聘41人,我们推荐了66人应聘,结果第一批被录用的仅有8人。
    毕业生通过面试获取就业岗位的成功率偏低是我们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不高是导致面试成功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能力低,不会介绍自己
    按理来说,就业指导课已经上过,这些学生又都不是第一次参加面试,况且通知他们参加面试都在一周之前,辅导员老师都亲自嘱咐过学生,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并且强调了注意事项。但在面试现场发现,仍然有不少同学根本就不会介绍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抓不住重点,不懂得怎样才能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进而赢得他们的青睐和信任。
    2、应聘材料准备不足
    面试之前,我们再三向同学们强调,一定要认真准备个人简历及相关材料,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要突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纸面设计要整洁、美观,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但能够达到质量要求的应聘材料不多。
    3、面试底气不足,自信心不强
    在招聘现场,没有表现出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的精神风貌,讲话时显得底气不足,如介绍自己的姓名,许多同学的声音过小,发音不清晰,令招聘人员听不清楚,需要进一步询问才能确认。
    4、只注重眼前利益,看不出有理想抱负
    向用人单位提问时,好像除了当前的工资待遇、保险金之外,就提不出其他问题,与有理想、有抱负、有较高层次追求的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形象有很大的反差,给人一种低档次、低素质之感。
    5、招聘场外,言谈举止不尽人意
    在招聘场外等待面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习气。如屁股坐在桌子上、不时从口里蹦出不文明用语、大声喧哗等。如在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应聘时,公司为方便学生,专门准备了两个会议室给等待面试的同学做休息室使用,会议室旁边均为办公室。而由于学生说话声音过大,公司人事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两次出来要求同学肃静一点,我也在面试过程中两次离开面试现场到休息室告诫大家不要大声喧哗,并说明我们的言谈举止对学校的声誉及本次招聘可能产生的影响,甚至在用完了公司给我们提供的免费午餐后,在食堂门外,我又把学生集中起来叮嘱了一番。
    ……
    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建议学院通过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制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大纲
    在组织各专业调研,全面分析我院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大纲,在学院内广泛宣传,特别要使全院教职员工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全体教职员工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2、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来开,如公关礼仪课程不应仅限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尤其应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同时应特别加强实践环节,在教会学生怎样做上多下功夫,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用。
    3、推荐必读书目,要求学生阅读,考核阅读效果
    推荐名著、励志、成功学方面的优秀书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定期写出阅读报告。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选研究课题,作出研究报告(可否赋予学分?)
    4、开设人文素质科学专题讲座
    请名师、专家来校开设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营造人文科学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5、开展全方位的健全人格塑造训练
    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格的养成,也就是通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如果说上大学前,学生的人格已经有了一定的倾向性,那么大学应承担起教会学生做人、完善学生人格的历史使命。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弃恶扬善,塑造高贵、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塑造应贯穿于大学生涯的全过程——从学生一入校门直至学生毕业离校,应设立具体的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应该使学生成为这样的人:讲文明、懂礼仪、诚实、热情、自信、坚毅、有理想、有胸襟、有爱心、有责任感、有他人观念、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和谐。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关于机关作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院改革发展大家谈”研讨会提纲
    郭晶

    1、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服务的工作意识。
    2、虚心征求意见: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请前来办事的师生填写满意问卷。
    3、加强日常管理:贯彻挂牌上岗制度,服务周到热情、使用文明用语、办公环境卫生良好。
    4、严肃办公秩序:执行“三不准”制度,即不准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不准在办公场所打扑克、玩麻将;不准在工作时间聚众聊天。
    5、实行首问责任制:来办事的人员咨询的第一个机关人员即为办事负责人,必须详细告知其所要找的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
    6、办事作风扎实化: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坚决杜绝拖拉、推诿、误时误事现象。
    7、实行限时办结制: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事情解决所需的时间,让办事人员明确等待时间。
     
    对现时期高职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郭兆平

    一、高职教学改革经历的时期
    1、转制—2003年观念转变时期主要是从大专的学历教育向高职教学的改变,重新认识高职教学规律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认识的转变。
    2、2004年---2006年尝试探索时期 主要是根据高职教学规律以及对象的要求,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标志性的事件是专业计划的修订,相对比较频繁,第一次将课程分成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并出现了制度化的实训周。
    3、2007年----2010年? 整合规范时期主要是整合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各种资源,使改革具有实证性、操作性以及系统性,使教学各项改革有“章法”地进行,并走向比较成熟的时期。
    二、尝试探索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内部动力缺乏改不改没有太大的差异,体现在讲课费是一样的、实践课时的费用低于理论课时等,以“调查方法课程”考试改革为例:制定考试改革计划方案、参加学校的审核、答辩、实际进行操作,与正常考试相比是多了200元钱。
    2、力量比较分散大家各自为政进行。
    3、方法上的匮乏(主要和关键的问题) 教师也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主要的原因,但无计可施,以上学期实践教学指导书为例,费了很大的劲,但成果却不明显。
    三、对现时期高职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
      1、建立分类共享的平台,形成资源的共享。(包括实训基地、各种教学成果、教师资源等)
      2、加强教师的培训(经验的分享、专家的讲解、同类专业课程间的学习、兄弟院校学习)
      3、交流、奖励等制度的规范建立等
    宗旨是整合所有力量和资源,使各项教学改革进入规范化。
     
    关于教学团队建设的一点建议:
    何伟莲
    可否对新进教师实行人事托管制度,即新进教师在被学院聘用的最初三年期间,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由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保管。三年期满后,视教师的教学表现决定其去留。有些教师在三年试用期内,就可能因其不佳的表现与其解除聘用关系。次举可最大限度的留取优秀的青年教师,对提高学院教学团队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姜春生

    学院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一、现状与问题:
    我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70%以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基本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定基础。居安思危。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仍是制约我院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教师队伍结构上存在着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如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基础性越强的专业.教师数量越充足;应用性越强的专业,教师数量越不足。在教学上,理论和实践相比,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较弱。由此导致部分专业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二是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存在数量过少问题。而且在聘请兼职教师时,偏重于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三是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上重数量和形式,而轻质量和实质,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存在着部分教师热衷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来达到速成“双师型”的标准要求,而忽视真正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的现象。
    四是在职称评定上重论文和研究,而轻教学和应用,不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技术职务评审上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不是专业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所以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直接导致 “双师型”教师“能讲不能做”。
    五是培训渠道不通畅,不利于教师个体“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尽管我院相当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培训渠道不通畅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新教师一到学校,就接受了繁重的课务,无暇再参加培训;同时技能培训很难做到专业对口,没有相应的制度加以保证。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他们一般应具有工程系列的中高级技术职称,有八年以上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经历,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既适于做专业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任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能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
    二是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改善和调整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实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功能优化。如从联系紧密型实习基地的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可以通过结构互补,形成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型”素质。
    三是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对于理论教师,在不断提高他们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让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学校紧密型实训基地和产学研结合基地实际锻炼一段时间,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对于实验、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要选派一些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或国内外一些大学进修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
    四是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集体。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中的智能成分日益增加,对师资队伍及其教学方法、手段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可能由一个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个体来完成,而要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具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集体共同完成。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素质、且精于某一方面的“双师型”教师集体合作教学,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模块来完成。
    五是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由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派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紧密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半年至一年。青年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青年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闲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同时支持专业教师在紧密型合作企业中任职。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与基地的建设,构建高层次的管理体系,如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聘任为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形式可以采用脱产或半脱产。企业聘用金不低于教师年工资收入,教师年工资扣留,可按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返还。同时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六是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商讨提高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上的“双师”素质和个体“双师”素质的激励机制,将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造一个和谐校园
    姜升石

    内容提要: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和舞台,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构建和谐的大学理念、和谐的管理机制、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文化做以简单的阐述,为工作中实现和谐管理树立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学校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治校,体现教育公平,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教育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和整体优化。
    和谐的大学理念
    大学的和谐发展理念由四个方面组成:一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逐步得以提高。二要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三是大学系统自身要协调有序。大学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四是大学师生员工要树立和谐理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和谐而努力。
    和谐的管理机制
    一所学校的发展,系(院)级管理层的作用很关键。建设和谐的校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实现高校管理层的和谐,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办事,高校各级管理层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校务公开,民主、法制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权利运行机制,使管理工作科学、协调、高效,同时用制度预防和制约工作中的随意性。二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即各部门本着从工作出发,加强联系与沟通,使管理层成员分工负责、合作共事,形成更大合力。
    应该指出的是,在管理中应走出“以人为本”的理解误区。“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行为,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才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要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环节,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依法行政、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和行使受教育的义务的格局。
    和谐的人际关系
    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和谐的校园文化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结构,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精神文化为核心结构。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发挥和谐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博爱的胸怀、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彰显我校特有的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教师忙于科研教学,学生乐于学习的氛围。学校必须从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出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任何一所学校,必须通过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这其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企图通过几个“能人”是完不成系统任务的。因此,学校应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教师间团结合作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出成绩。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才能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
    其次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
    同时不能忽视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寓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部门、政工人员和辅导员是核心力量,但仅凭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思想工作网络。在日常管理的同时,切实考虑学生的利益,从学生难管的事情入手,提供优质服务,是构建和谐公寓的前提;如何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更好地纳入德育考评体系,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干部的作用,并通过他们去团结更多的同学,影响更多的同学,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构建和谐公寓的保障;以活动带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间产生凝聚力、向心力,这是构建和谐公寓的途径。(学校应完善公寓设备与环境,增加与发展相适应的公寓面积,这是构建和谐公寓的物质条件,即根本。)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培养目的,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
    谢尧
    由于计算机发展突飞猛进 ,目前信息技术系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但具有实际开发经验教师比率低。
    2、实训环节相对薄弱。受众多客观因素影响,校内外实训基地数量、规模都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实训需要。
    3、适合高职教育特点教材少。国内虽然也出版了很多教材,但工学结合、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
    建设方案:
    1、教师队伍建设
    以提高教师“双教”能力(既能教动脑,又能教动手)为目标,实施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计划,打造一批在业界有较大影响,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增加其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另一方面引进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的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游戏软件1人,大师型。)
    适当加大专业带头人出国(境)学习培训的支持力度
    2)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大现有骨干教师的学历教育支持力度,积极鼓励骨干教师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博士1-2人)骨干教师,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IT认证,建设具有国际著名IT认证的、教学质量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调整、充实从企业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队伍,保证兼职教师既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培训指导能力。
    2、实训基地建设
    1)以企业为依托开展订单式培养。
    2)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学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达到一定的比例才允许毕业。
    3)采取“政府投入、企业捐赠、合作共建”的实训环境建设模式,扩建实训室,提升实训项目覆盖面。
    3、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1)将Cisco, CIW,SUN,IBM,Microsoft等业内龙头企业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
    2) 发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优势,继续强化施行项目(案例)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编写教材,以达到与企业的无缝结合。
    3)以软件技术专业的示范性专业建设为牵头把相关专业组织起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整个专业群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浅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李戈文

    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吸纳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合理确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并以此主要目标来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内容。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我院的实际及各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对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1、打破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按照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全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都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 
    2、按照“项目职业”设课,根据职业岗位对课程实行整合。
    3、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原则,增设企业实习学分,并可根据实习内容,转移为校内学分。
    4、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各专业以大企业为依托,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进行实践、实习教学。
    二、课程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5、引进业内龙头企业认证体系(如微软、IBM、CISCO),并将其中级考试标准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各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
    6、实行分级认证,对学生获得的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认证证书可给予不同的学分,对获得企业有关认证的应给予鼓励。
    7、加大外语的教学。对获得国家一定等级证书的可免修校内的相关课程,对校内的英语教学也可实行等级制,获得校内相关等级即可视为得到相关的学分。
    8、进一步开展模块化教学的改革与试点。可结合各专业情况,对一个专业在基础模块教学完成的情况下,其余课程可分为几个高级技术模块,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9、结合各专业相关企业的中级考试标准,建立各专业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推行教考分离和网络在线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10、集中优势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课程,应逐步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化教学。
    11、对入学成绩较高,经学院统一考核后,可同时跨系学习两个专业,获得两个专科毕业证书。
    12、在教材建设中,应注意鼓励编写以项目驱动为主活页讲义,并在此基础上,出版具有高职特点符合实际需要的教材,形成具有我院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
    三、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要有符合我院实际,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督导室的建设与作用,真正实现督与导的功能。


    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我见
    李景昌

    1、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创业教育
    2、大学生创业究竟难在哪里
    3、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4、对今后创业教育的思考
     
    “学院改革发展大家谈”研讨话题之思想政治工作
    主要观点: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工程
    3、“两课”教学工作改革的主要思路:
    A.课堂教学的改革
    B.实践教学的尝试
    C.专题讲座的开展
     
    集中优势,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林桂花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逐步推进,尽快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已成为我院近期的头等大事,全院上下在院党委的率领下,正齐心协力、充满信心地为申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献计献策、努力工作。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我院要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意见》中提出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五大主要内容开展工作,现就“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谈一点个人的想法,请学院领导及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基本想法
    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意见》的建设计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为标准,结合我院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实际情况,依缓急、分阶段,集中优势,举全院之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建设计划与内容
    根据《意见》精神,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课件等要素;
    2、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3、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三、几点建议
    1、依缓急、分阶段建设
    根据我院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及人员队伍条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阶段一: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建设,满足我院各专业共享教学资源库的需求。(但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时,应一次到位)
    阶段二:按规划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目标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能体现我院办学特色的专业重点开展建设,以满足服务大连、辐射辽宁以及东北的需求。
    2、举全院之力,集中优势实施项目建设
    根据我院现有的师资力量,从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到课件制作、专业图型(片)资源库等多方面的内容完全靠专业教师去完成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谈完成的质量。学院应首先从队伍建设入手,由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中心牵头,从音视频与计算机技术方面为全院专业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内容、教学指导等方面内容的组织和策划,提供课件和与网上资源相关的脚本设计,大量的后期制作、图片搜集、音视频的实现等技术方面的工作由以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中心人员为主组成的队伍及相关人员实施完成。
    3、重视开发平台的建设,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一个稳定、有序、安全的操作平台
    开展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要有硬件条件做保证,并配以运行稳定、可靠、完全、易操作的开发平台,由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牵头,做好开发平台硬件建设的规划及实施,由学院办公室、教务处与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联合负责教学资源库软件平台的建设与实施,采取引进的方式进行开发,配以学院相关人员参与项目开发的全过程。
    4、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及相关行业的联系,规范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程序,使全院各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实现统一组织、统一管理。以各专业为单位,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浅议
    -------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之我见
     刘淑茹

    课堂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与个体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之势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抑或尝试,各级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且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院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除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改革尝试之外,大部分教师在按部就班、在等待、在观望,大部分课堂仍是“死水一潭”。
    一、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题目换了,内容照旧。
    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从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二)只注重“教”,不注重 “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教师要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考试改革方案。
    二、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职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识能力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识能力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
    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性推进。
    (一)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沿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职教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才不至于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所以要进行教师的全方位培训。
    (二)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
    从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
    基础会计教学针对不同生源即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及时修改课程教学大纲。三校生的特点是学过了要多操作,高中生的特点没有接触过理论加大,根据学生特点随时进行调整。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三)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理论、实训)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我们的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体现了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无论是课程的授课计划,还是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反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基本都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有基本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例如:证券投资分析的课堂教学,每堂课都根据所要介绍的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如果按照教材知识构成思路顺序介绍,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介绍K线时,将后边的成交量和移动平均线融合一起介绍,才能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理论、实训)教学的设计是基础,教师是关键。
     
    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孟少武

    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己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第三条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指出: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一、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辅导员与相关文件(规定)要求有一定差距。
     1、理论水平较低,知识面狭窄。
     2、缺乏人格魅力。
     3、责任心不够强。
     4、(有些)工作方法(技巧)不恰当。
     (二)任期满,怎么办?
     1、竞聘上岗。
     2、转专业教师。
     3、分流机关。
     4、继续做辅导员? 
    二、想法与建议
    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全力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一)明确建设目标,明晰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1、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1)数量目标
     (2)结构目标
     (3)素质目标 
     2、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靠制度保障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1、按照“高进”要求,并结合队伍培养发展目标,制定辅导员选聘的基本制度。
    (1)辅导员的选聘要结合队伍培养发展目标进行。
    选聘辅导员时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有利于将来向教学、科研岗位分流。
    (2)选聘辅导员要坚持多渠道,不断优化队伍结构。
     从优秀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中选拔专职辅导员,也可从机关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中选拔(经本人申请,组织考核,经过必要的培训可以转岗担任辅导员工作,并享受一定的级别待遇)。
    2、建立必要的业务培训制度,着力建设学习型辅导员团队。
    为了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建立经常性的学习、培训、提高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辅导员团队。
    (1)对辅导员的培训要坚持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坚持校内培训和选送校外培训相结合;坚持理论培训和岗位锻炼相结合。
    (2)建立经常性学习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案例讨论制度、院系两级辅导员集中学习制度、“辅导员沙龙”等,推行辅导员应知应会考核制度。
    (3)重视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帮助辅导员确立自己的岗位发展目标,引导辅导员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专业化方向(学院生活园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职业发展教育等)。
    (4)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高一级学位,积极创造条件,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
    3、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考核和激励制度,不断激发辅导员的职业(岗位)荣誉感和自豪感。
    (1)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考核制度。
    (2)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
    4、建立确保辅导员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相关制度,为辅导员畅通多种职业选择的通道。
    (1)建立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相关制度。
     (2)建立从辅导员中培养和选拔学院管理干部的制度。
     (3)建立有利于今后辅导员转向教学、科研和其它工作岗位的相关制度。
     
    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牛淑敏

    一、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英语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际
    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灵活机动的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英语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讲、听、记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让课堂成
    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论原则,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2、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成功的教学依靠的是学生积极的参与,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养成自主
    学习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也才可能真正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四、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弥补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
    2、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创造性和趣味性要强。如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活动、定期举办英语卡拉OK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短剧表演及英语智力竞赛等活动。
     
    教学改革
    -------关于加强应用本科自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齐迹

    一、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在应用本科自学考试中强调实践能力的意义
    (一)实践能力的概念
    (二)在应用本科自学考试中强调实践能力的意义
    (三)在自学考试中培养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实习实验环节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习、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二)实习、试验的实施过程 
    (三)实习、实验的改进与发展 
    三、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自学考试的特点对培养实践能力的影响
    (二)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改进与完善在自学考试中对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教学改革探索
    沈玉梅

    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经过多次调研,决定重点对院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进行改革,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并已初步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虽然以前也推行项目教学,但并未打破各个知识点在学科体系之间的限制。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以能力为模块,以项目为核心,为完成某个任务而组织相应的知识点,学习相应的技能。
    按照这种教学改革思路。就需要对该专业的某些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整合后的课程要按照项目教学法进行授课,而高职这方面的教材极其匮乏。下面我就学院改革发展研讨话题,结合电系的具体情况谈谈自己对整合课程和院本自编教材的观点。
    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
    我国的高职课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际上偏向于基础理论,虽然课程也强调理论的应用性,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但课程理论仍处于较高位置,仍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目的使学生系统地、较深地掌握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固然这有利于打好理论基础,有利于课程编排,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它往往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脱节,而且高职学生能否接受这些课程理论也是个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在强调就业为导向的同时,课程为什么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框架呢?这既有观念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从观念上看,重基础理论、重系统知识的教育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从制度方面看,学校与企业相互隔离的这种状况,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如何构筑新的高职课程平台,把握理论知识 “必须”、“够用”的尺度,把“知识与能力”两者有机融合,并能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整合的难点。
    在课程整合中如何把握课程的理论深度,首先要回答这样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哪些理论对专业学习是必须的、有没有必要设置独立的基础理论课程、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到专业教学中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体现教育者对课程整合的意图。
    在高职教育中,课程理论是对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实践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不能轻视理论。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去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但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认识理论、掌握理论才能体现其“高等性”。实践对于学习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的细节贯穿起来,按职业的要求实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每个专业建立与职业工作相衔接的职业模块。每一模块根据职业的要求设计若干课程,每一课程按职业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如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职业岗位主要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与管理,《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运行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电机与拖动》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服务。在现有教材中,电机学的理论概念抽象且推导繁琐,公式和结论多,涉及的基础知识多。电机理论是由电路、磁路的有关定律经推导而形成的,还需要有良好的数学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辛苦地花费很多时间叙述电磁场理论和进行数学推导,而学生还不一定听得懂,也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有何用处和怎样用,反倒会因此对课程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影响学习热情。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电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要求是学会电机和拖动在实践中的应用,而不是去设计、制造电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打算将《电机与拖动》和《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经过整合后的课程,紧贴职业岗位,能够较好地与职业工作相匹配。按“应用”的要求,以选择“够用和适用的理论知识”为原则,确定电机基础知识,把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从应用的实践需要中学习电机基础知识,把基础知识的学习整合到应用之中,使课程的理论深度处于较低位置,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种整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摒弃陈旧的、繁琐的、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面向职业活动渗透理论知识,按职业活动规律构建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较好的整合。
    二、加强院本自编教材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已出版了一批高职高专教材,基本上解决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短缺问题。但整体上看,大多数高职教材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化,还没有过渡到以技术能力为主的体系上来,没有真正体现高职特色,还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高职教育教材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缺乏高职特色
    现有的高职教材多是借用以前的专科教材,多数是由本科或中专教材减、增而成,有的甚至是切块照抄照搬、改头换面。这些教材沿用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应用技能训练的比例偏低,不能很好地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材中很少采用新模式、新特色,不能实现“有大学文化水平的能工巧匠”的教学目的。
    (2)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缺乏行业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受功利等驱动,编著高职教材者多为普通高校教师,缺乏对生产实际的深入了解,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科学分析,更缺乏实际岗位的经验总结与积累,使目前编写出版的高职教材大多数是以本科教材为蓝本,是“本科压缩型”或“本科压缩版”。这类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往往只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过重,而应用技能比例偏轻,出现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难以符合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3)现行教材版本偏老或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由于目前高职教材大多数是按传统教材编写的,往往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新理论、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案例反映到教材中来,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能及时与高职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这与高职院校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4)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或“双证互通”是高职教育的又一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编写出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点的教材呢?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我认为高职教材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不能照搬普通本科和中职教材,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改革精神,突出高职特色。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中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人不是去搞科研,也不是只会简单操作,而是既能直接从事生产又能解决设备及工艺当中技术问题的技师型人才,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才。因此,在教材内容上必须紧紧把握两个基本点:
    第一,各门基础理论课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其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学习专业课的需要,不可追求学科自身内容系统完整。
    第二,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适当阐述技术原理和依据。摒弃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过程,突出应用技术内容。
    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兼顾教材内容的稳定性与超前性。以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为主,同时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和知识陈旧问题出现。
    高职专业课教材开发必须由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高级工程师等两者结合,共同完成。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的教材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只有企业才最清楚。为此,我们准备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教材开发。教师任主编,企业高工任主审。用1~2年的时间,建设4~6门教材。整个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1)邀请企业专家进学校座谈,并与教师结成对子,共同研讨教材编写思路;(2)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搜集资料;(3)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经讨论后交企业专家审定把关; (4)有教师从事编写工作,遇到技术问题随时与企业技术专家研讨;(5)教材编写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进行终审。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每一步都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准确实用。避免了闭门造车,照抄照搬,改头换面等问题出现。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能密切校企关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学院改革发展大家谈”研讨话题选题方向:实习、实训
    孙德英

    主要内容:
    一、实训、实习基本建设
    1.围绕“突出专业技能,强化现场意识”,规划好实训、实习内容;
    2.实训、实习规章制度建设(技能训练成绩评定办法;安全文明生产;设备操作规程;车间内管理制度;物料及工具领取办法等);
    3.实训设备维护保养建设(建立设备档案;配套设备专用大、中、小修资金;配套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资金;)
    4.实训、实习耗材建设(建立耗材专用资金,以实际需要采购实训耗材)。
    二、实训、实习提升
    1.教学计划中,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并配套相应的条件;
    2.以评估为契机,建立专业技能资源库;
    3.适当条件时,规划出部分设备,成立学院全资或部分全资的股份公司,以责任形式为社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引入产品、引入管理、引入设备,使更多的教师走向企业;
    4.实行院内实训车间的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开展学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初步建成生产型实训车间。
    5.其它.
     
    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法律系唐初阳

    我认为在我院的下一步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院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我院较为成熟、系统和规范的理论教学体系相比,特别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上仍然采用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实践跟着理论课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跟不上当前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
    在教学类型上,目前仍多采用传统的简单验证型,很少有设计型、综合型实践项目,使实践教学停留在单一教学功能上。
    在考核评价上,学生仍然为了试卷、为了分数而学;而不是为了应用、为了能力、为了创新而学。
    在教学队伍建设上,相当一部分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能达实践教学的要求;兼职教师中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还不够充分。
    在教材建设上,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用书,如教材、讲义、各类专业技术规范,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还比较少。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相当一部分还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许多,但主要的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局限性。
    二是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
    三是实践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呢?结合我院的实际和部分专家的观点,我想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与普通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理论教学体系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与理论教学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它们在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的。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原先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先理论指导后实习、实践的传统模式,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应该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谈谈如何在学院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发言人 陶崇圣
     
    一.要深刻理解我们国家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合作共事方针. 
    二.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为学院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三.要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院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的骨干
     
    关于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的思考
    马希才

    1.什么是生产性实训:真实生产环境下的“真题实做”。
    2.高职教育强调生产性实训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的需要
    •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
    •校内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需要
    3.当前高职院校实现生产性实按教学的有效方式----深层次校企合作(因不同专业或专业性质而异,要求大家拓宽思路,大胆创新)
    1)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生产性实训环境(设备,工艺、产品),校企共建实训室(设备捐助);校办产业(市场问题,经营许可问题,足够经验的师资队伍)。
    2)校外合作企业:校外顶岗实习,部分课程在企业现场授课。
    3)校企合作经营: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线,订单生产,来料加工。公司项目校内引进(软件)
     
    浅谈高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
    田春霞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完成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确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办法,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规定如下:
    ――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
    ――既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
    ――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二)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带头人及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2.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1)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按周期抽调一定比例的教师在校内外基地挂职锻炼,参加全过程(或部分)生产实践,跟踪生产一线新的实用技术,并形成周期性的轮回锻炼机制。
    (2)鼓励和要求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及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在考试和大赛中,锻炼师资,提升教师水平。
    (3)对于新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安排在校内实习车间和实验室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要求参训教师正确执行操作规程,熟练地使用实训工具和仪器设备,独立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做到能掌握本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内容。
    (4)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自行研制实习、实验设备,即可节省经费,又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四)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严把教师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
    (五)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师资培训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与使用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二)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教师考核、聘任和管理
     
    关于提高设备利用率之管见
    田鸣
    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院的教学设备包含:实训室中的教学设备、网管中心的教学设备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学设备等。
    仅对实训室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进行讨论
    实训室的利用率就代表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学院教学设备利用率的现状:根据实训室使用记录提供的数据,全院实训室利用率的平均值不到50%。其中利用率达到70%以上的很少,有的实训室一学期的设备利用率甚至是0%。
    上述数据中,不排除有不需要在实训室教学的课程也在实训室教学的课时。
    专业性越强的实训室,其利用率越低
    提高教学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一、实训室建设时应考虑的问题
    1.实训室建设应明确其用途实训教学短期培训生产科研等
    2.实训室建设应明确教学模式演示研究型训练技能型训练等
    3.实训室建设应适用于多专业专业群
    4.实训室建设应适用于多课程相近课程同类课程多层次训练
    5.实训室建设应尽量使受益的学生数多专业学生规模
    6.应建设综合性实训室多实训室合并(节约教学场地)
    二、教学运行管理时应考虑的问题
    1.有明确、相对稳定的教学大纲、明确的教学内容
    2.明确各实训室的教学规范同时接纳学生数分组轮转
    3.实训室管理统一成立独立的实训室管理部门实现各专业共享
    4.教学运行统一安排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教学
    5.加强教学安排的计划性协调教学生产科研等的关系
    6.规范班级学生规模规模不统一浪费资源或质量不保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
    王薇薇

    一、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要求加强实践教学
    2、社会需求应用性人才
    3、现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条件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2、双师型教师
    3、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4、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5、健全的考评制度
     
    浅谈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
    夏 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全面发展,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因为文化素质与其他素质是相互联系着的。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其他素质的提高也就容易些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
    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
    2、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
    3、参与社会服务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为主的“三下乡”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4、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
    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第二课堂主要是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课外阅读、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二、通过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最能满足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从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来看,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因而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1、举办多种形式的艺术节;
    2、诗歌朗诵;
    3、书法比赛;
    4、各种学科竞赛;
    5、读书活动;
    6、讲座活动;
    7、演讲活动;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1、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做人、做事、做学问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大学生首先是要学会做人、做事,第二是做学问。只有首先做好了人,才会做好学问;也只有首先做好了人,学问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3、我们要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谈、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的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及管理
    辛宪章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院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效果不够理想,主要问题有: 
    1.教学资源库中基本上以素材为主,内容庞杂凌乱,而且缺乏兼容性和系统性,不少
    资源库则重数量轻质量,针对性不强。 
    2.资源分类不规范,不利于教师使用,不利于规划、管理。 
    3.资源库大多只提供资源,无相应的资源整合工具。 
    如何使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便于教师组织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
    教学,便于学生在网上自主合作学习,便于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和测评,
    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建库的原则和目标
    构建教学资源库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备四个特征,即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和动
    态化。 
    科学化:内容的科学与准确是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根本。 
    标准化:遵循标准是保障网上教学资源广泛共享的基础。 
    结构化:合理的结构可以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动态化:长期稳定的不断更新与维护是网络教学资源具有技术生命力的保障。 
    教学资源库一定要实现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优质资源在校园网上实现全院共享的
    目标。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1.媒体素材。
    2.题库
    3.试卷素材
    4.课件与网络课件
    5.案例
    6.文献资料 
    7.常见问题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
    9.网络课程
    四、教学资源多渠道入库
    1.购买国内优质资源库
    2.建立相应网站
    3.自建教学资源库
    4.合作建库
    五、教学资源库的日常管理
     
    根据发展需要,调整激励机制
    邢汝河

    学院已由求生存转向谋发展(生存战略发展战略),在快速发展中许多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之一是调整激励机制,用分配的经济杠杆调节矛盾,调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由多劳多得到优劳优得。
    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核心竞争力、学术水平、技术和技能的创新与应用、工学结合、产学研、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等。
    现有的方案是有其合理性,但任何制度隋着时间的推移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支出总量相对不变前提下,对分配的内容进行调整。
    1、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所采取各种行动的能力。它是对信息和知识的及时认知、全面把握、迅速传递、达成共知、作出正确快速的调整,以利于组织更好发展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比自己竞争对手更快获取知识的能力。它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能力。有学习精神、学习机制和学习过程三个层面构成。
    把学习和创新纳入分配指标,找高手学习成为组织的自觉的行动。
    2、学术科研列为重要分配指标。按职称提出要求,如教授每年必须在国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文章;各教学及相关部门的教研论文每年必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的文章;各专业团对在教研以及应用方面每年必须有新成果等。 3、各专业每年必须签订若干新的与有影响的企业的定单或培养协议,工学结合的合同。
    4、各专业每年必须组织学生到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习,将教学计划中的实习实训周落实在校外。
    5、课外实验室的开放情况。
    6、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历来为公众所注意。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198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提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学生投入学习;二是严格要求;三是评价与发馈。
    所谓学生投入学习,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和努力。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作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就越满意,合格率越高,他们也就有可能继续学习下去。
    严格要求是学生和学校努力追求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包括对毕业生的标准和所期望的成绩水平。学校的要求对学生的成绩会有明显的影响,学生对合理的要求的反应是积极的。但要求要适当,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同时要将要求标准公布于众,让学生、家庭以及其他人都了解要求的具体内容和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
    评价与发馈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条件。利用评价信息可以更正学生努力的方向,成为投入学习的有利杠杆。学校不仅有责任说明对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而且有责任评价要求和标准执行的结果,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标准测验、作文、谈话、档案、成绩考试等。学生入学时要有测验,毕业时也进行同样的测验,才能说明在学习期间发生了多少变化。
    以上说的是学生的学习评价。对学校也要进行评价,对学校的物力、财力、接受的资助及经费、学校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学术成就、入学新生的水平等评估。通过评估,了解高等学校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知识、能力、技能以及态度方面有多少进步。
    7、毕业生就业质量。将现有的方案调整,统一纳入学院的分配制度。
    8、职能部门的管理。价值链管理理论应用,优化核心业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学院改革发展大家谈
    ——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纲)
    张焕玮

    一、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
    1、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方向,以培养应用能力服务专业为目标,将数学教育思想的重点放在“让数学有用”上;改革调整数学课程结构体系,突出高等数学课程的服务性、应用性、工具性的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引入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增强利用计算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2、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创造条件服务于学生。开设《求职应聘中的口语与写作》,从自我定位、简历的撰写、自我介绍、面试答辩等几方面讲授求职应聘中的口语和写作技巧,配以成功人士的案例,帮助毕业生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迈出成功人生的第一步。 3、实现体育课程的专项教学。每学年初发布体育科目信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进行网上选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达到锻炼身体,终身体育的目的。
    二、基础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
    1、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两点都强调了职业技能的不可或缺。
    2、人文素质是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及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更应具备这些素质。
    3、基础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职业技能的文化基础,它所激发的学生对美的追求是职业技能不断创新的源泉。
    4、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其魅力所在应当是培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体的生存理想而言是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机器般的生存。
    5、我院作为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她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不是短期职业培训。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应当更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人文素质的陶冶与培养,因为这才是决定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站稳走远的关键。 
     
    学院改革发展大家谈---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韩学军

    (1)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成立评估委员会
    (2)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培养计划、制度与要求
    (3)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课标建设标准
    (4)专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5)教师队伍的建设--多种成分组成
    (6)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育--建立动态资源库
    (7)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内外兼有,成立咨询、论证委员会
    (8)校企合作—设立专门产学研指导机构
    (9)学生培养与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保障制度
    (10)二次分配--对技能训练要求高专业适度倾斜,对骨干教师有明确待遇
    (11)第三学年教学安排--第五学期提前结束课程
    (12)辅助教学人员--学院统一配备
    (13)加强两校区及各部门的协调管理--设立教学和学生管理分支机构
    (14)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高度统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快速反应
    (15)信息化建设—建设OA
    (16)上级政策研究与经验学习--成立学院发展规划机构
     
    用信息技术搭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杨明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标准,然后对实现这个服务平台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学习资源;
    前言
    近年来,在学院党政各级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我院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经接近中国高等教育第一集团军。但是我院高职教育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条件不达标;办学理念还不够先进;“双师型”专业教师不足;人才培养规格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等。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全院上下迫切需要将学院办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使我院成为优秀的院校作为示范,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搭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实施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用信息技术搭建高职院校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意味着在高职院校内营造一个完全开放的、平等的现代信息文化氛围,为师生建设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培养素质合理尤其具备创新素质的实用性人才服务。 
    一、用信息技术搭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重要内容是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我院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构建创新型学院的重要途径。没有职业教育公共信息平台就不会加入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百强行列中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把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分成五个方面的内容。公共服务平台是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利用信息化开展共享型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工作是与公共信息平台直接相关的内容。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功能分析和建设思路
    (一)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教学功能
    1.网络化课堂教学
    网络化教学是指利用网络环境实施教学与管理的一切活动,它涵盖本地和远程两种教学模式。本地的网络化教学与传统的电化教学有些类似之处,但有本质上的区别。网上远程教学又可分成同步和异步两种教学模式。同步方式可以有实际授课教室或虚拟授听课教室、举手提问与答疑等课堂功能。异步方式在目前最流行的是基于WEB的三个Any(Anyone, Anytime, Anyplace)方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参与网上学习。网络化教学的优点有:
    1)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2)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3)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4)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5)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2.网络化学习
    如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来自学,网上的讨论式学习,学生协作式学习,师生讨论组式学习。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提交作业,老师网上发布作业和批改作业,不论文理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这种模式中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环境、特点来学习更深、更广阔的知识,探索高层次或宽领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网络学习需要强大的网络数据库资源,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这种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有三种因素,一是先天遗传,二是个人在社会当中的机遇,三是教育。遗传素质无法改变,机遇可遇不可求,只有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但是这个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狭窄领域。就其我们学校教育而言,一是课堂教育,二是校内活动,三是家庭活动。按时间分配一般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学生的三分之二活动时间是自行安排的。学生现在要比过去以往时候都依赖教育信息公共服务。
    3.考试模式的创新
    进行无纸化的考试。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可将一次性的闭卷期末考试,变成平时多次的开卷考试。将文字媒体考试变成数字多媒体考试,有利于考查学生“工学结合”能力以及相关内容。有用于改进现有的忽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试方案。
    4.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所谓网络化教学管理,就是利用局域网将传统教学管理业务放在网络平台上去处理,应用范围包括机关、各系、分院与教研室的各项教学业务,如公文流转、排课、教师业务、学籍管理、考试管理、人员管理、校园新闻与通知的发布与管理、科研项目及相关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以至后勤管理等等。
    5.学生网络化管理
    包括学生个体的信息、学生集体的信息、学生工作组织的信息、学生工作高度相关者的信息(包括学校其他管理部门、学生家庭、就业单位等)、学生工作的外部信息(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学生的各种思想、文化、制度等)、学生公寓管理以及学生就业信息等。
    6.电子阅览室系统
    (在些不详细介绍)
    三、我院搭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实施策略分析
    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不是科技攻关,不是或主要不是信息技术的原创和研发。如果说有创新也是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即将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培训之中,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优势,开发、整合和共享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增添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增大信息量,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院已经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方面有了大幅度的飞跃,网络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与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高等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人对信息化意识。加强教育信息化观念,增加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危机感、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既将带来的重大革命,这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推动职业教育从传统的办学模式向信息化模式发展。
    第二是加大信息技术装备。虽然我们已经有相当多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机房,但是并不能满足我们教学的需要。现在资金不足正严重困扰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毫无疑问购买微机、开软件、建校园网必须有高投入。 学校在发展中,好多地方都需要钱,在这种经济现状下,让学校拿出大笔资金购买计算机并建好、管好、用好公共服务平台难度很大。我们对外公开的数字是拥有3384台计算机,但是可供师生任意使用的计算机终端还不到10%。建议要充分利用校内计算机,提高使用率,向学生开放INTER网,发挥作用。同时建议立项,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是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目前,职业教育软件十分缺乏,而且存在制作质量不高、选题单一、缺少交互性等问题。从软件风格上看,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面向普通中小学的多,面向职业学校的少;单机版的多,网络版的少;课堂教学的多,用于自学的少。 因此,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是用好管好现有的公共信息平台。我校目前行政管理、计算机教学、学生成绩管理等都是成功的实例。但是,网络教学、学生学习、教师备课也就是教学方面的服务平台还不够完善。建议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的作用,加大计算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
    第五是加快远程教育的规划和建设。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具有全天候、信息量大、实用性和高性价比等诸多优点,是重要的多媒体学习资源之一。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具有大量的职业教育多媒体学习资源,对我院各个学科都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实我院的学习资源。对于我院未来加入中国职教百强行列以及提高“专升本”的硬件条件都有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类学校十分重视学习资源的开发、储备和利用,卫星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对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实用性人才具有支持作用。
    第六是要加大大型显示屏幕的购置。如5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等离子、液晶及投影机的购置。现有设备明显不足。因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最终要通过大屏幕向学生群体显示(而不是个体)。如课堂教学,学生集体活动等。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殷建国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途径,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的方法,前厂后校是办学实体的较高境界。
     一、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
    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靠课堂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做法已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积极研究和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征办事,重视实践,重视技能,全面推行技能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创造出技术教育工厂化、车间化的真实环境与职业氛围,才能构建师傅与学徒的技术教育的传递链条,才能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经历与体验,以及企业文化、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感受体验,实现学生的“预就业”或就业订单。职业教育的有些知识、技能必须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获取。学校虽在操作素质、操作技能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有所改进,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对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而这些知识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有利于降低校内实践教学的成本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是比较大的,单纯依靠政府或学院是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必须依靠企业等社会资源。依靠企业开展实习实训还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一是降低了全社会的办学成本。由于学校兴办的实训基地具有非生产性,不像企业在严格的财务制度的要求下,生产设备能不断地更新,所以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巨大的投资在几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设备,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而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由于企业设备的不断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设备的先进性,又由于企业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开展职业培训就无需承担多少成本,从而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社会办学成本。二是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在校内难以了解的,被各企业和公司视为内部机密的各种设备、技术、程序等,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又使他们了解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养成。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基本的或单项的实验实习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习实训训练。这两种基地各有其自身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形成,而且极大地较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还表现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
    3.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实行“工学结合”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缓解职业教育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他们之间还可以产生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它们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形式,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同时,由于学校一般按照授课时间发放兼职教师的报酬,大量聘用兼职教师也可以节约办学成本等。
    4.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
    工学结合把学校的一般教育与培训与企业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因而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5.“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对劳动力已不再是单纯体能与数量上的追求,而转移到更加注重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和现代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这种产业化、现代化过程,必然孕育了劳动力教育由简单化转向高素质化、高技能化的“量与质”统一的新要求。它意味着传统的由学校单方实施的公共民生教育,必须走向“企业加学校”、“工与学并举”、“工与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这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是高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1、要彻底建立起一种全新观
    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人都应该迅速建立起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既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和唯一路径的基本认识,把“工学结合”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底线和发展变革求新的根本方向,作为我们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全部问题的第一等重要概念,并据此来彻底转变我们的办学思想,转变我们的办学模式,转变我们的办学机制。
    2、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资源要到位
    用于工学结合模式构建和运行的有形资本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双师型”和师傅级教师、可长期使用的校外实训基地、真实存在的社会生产型与服务型机构的技术岗位等办学资源应积极落实到位。
    3、全面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要到位 
    “工学结合”模式强调的是依托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来开发、设计和组织课程。因此,课程设计上要以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为保障,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目前我们的课程有些还是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设置,“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因人设课的课程计划状态还部分存在。这些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不相符。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而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来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就更难。因此,我们就更要站在历史责任、科学发展观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依托企业或者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重新规划设计课程。以变革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利于职业能力培养,利于“工学结合”运行、利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利于教学内容更新、利于学分制实施的现代课程体系。避免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和行动,坚决克服“理论充斥课堂,实践仅在纸中”。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能力科学整合知识,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为做实“工学结合”作应有的努力。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好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的任务有标准和要求,以确保必需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与企业共同讨论,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按照有关的要求设置好德育课程、基础文化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岗位课程,使学生接受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总课时得到保证与落实。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按照“文化知识够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分配好有关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时间。并且要认真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关系。在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时,还要考虑与学分管理制度相结合,明确各类课程的管理目标,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在实施教学计划的时,要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弹性学习制度,在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采取灵活分段的方法安排好教学和实习的时间,完成好教学的任务,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全面服务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制度和体制要到位
    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有相适应的、真正有益于“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这种制度保障应该是建立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本位这一新价值观基础上的。它应该包括:全面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特色化“工学结合”模式专业建设制度、全面实行学分制的方案与运行细则,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企业顶岗或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课程聘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制度、教师企业顶岗轮训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素质教育制度的研究、双证书制度等等。
    5、要选择好合作的企业
    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必须选择好有关的合作企业,得到一个需求稳定、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才能确保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该考虑:一是与学校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二是科技含量较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不大的企业;三是效益较好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企业。
    除寻求相关企业的支持外,我们还可利用国家对学院支持的政策,开展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起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如果学校能结合专业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或生产的实体,更有利于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会更好。
    6、“工学结合” 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制度
    (1)申请制度。参加“工学结合”模式学习的学生应由个人提出申请,必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并与学校签定协议书,要明确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的权利、义务及企业补助学生经费的使用办法及管理;
    (2)安全教育制度。在学生未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前,学校和企业要安排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工作防护设施,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受到身心伤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3)带队教师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时,必须要安排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和服务,一方面是沟通、协调学生在实习中与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解决好在实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再就是配合企业开展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工作与学习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
    (4)学习成绩考核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学分管理要求,根据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具体项目,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和参加的学习折算成学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管理。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不同,按照学校和企业所承担教学培训的实际,逐步建立实行学校学籍和企业学籍的双学籍管理制度。
    (5)登记备案制度。组织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时,应将学生名单、企业、学生工作时间、管理办法等在学院登记备案,有利于学院对这项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实“工学结合”才是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的根本方向、根本出路。做实“工学结合”才是加速新经济和新工业化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绩效全然来自于敦本务实。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脚踏实地地为新经济紧缺高技术劳动大军的培养进行不懈的努力。
    三、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工学结合”教学工作打算
    1、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试点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模块化项目教学实施方案,适应工学结合;
    2、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引企入校”,将与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有限公司工学结合项目落到实处;
    3、探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教学项目,力争本年度与企业达成研究与生产电路板协议一项;
    4、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寒假期间已与企业探讨基本达成“工学结合”教学意向,本学期制定实施计划;
    5、进一步调研,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远班”订单式教学的教学计划;
    6、与集装箱公司签定定向就业协议;
    7、与已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进一步沟通,促进“工学结合”教学工作的开展。
     
    优良学风的建设
    曹永仕

    近几年,高等学校的校风已普遍有所下滑。学风问题上的滑坡现象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育工作者对此更是忧心忡忡。高等学校如何建设优良学风这一命题,已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优良学风是学生成材必须具备的条件。正因如此,学校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并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风建设的实质就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使其与此相关的神经活动区始终保持必要的亢奋状态。即保持必要的动力和适度的张力。因此,建立优良的学风的关键就是应尽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施加必要的压力;并引进激励机制,尽可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近年来,我们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强化管理,给学生施加适度的压力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在学风建设上做了一些尝试。下面结合自己工作实践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狠抓新生的学风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当前,高校学风滑坡现象,说白了就是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失落和错位。主要表现为:上大学有“松口气”的思想;成天翻闲书不思进取;热衷于搞交际做生意;不务正业“业余爱好”广泛;只求混个文凭等等。根据这些现状,在新生入学时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信念和遵章守纪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通过举办校友成就展,请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发展前景作展望报告及组织他们进行本专业在社会上需求情况调查等一系列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利用新生家长送子女上学这一时机,召开新生与家长、校方共同参加的座谈会。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家长同校方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组织新生进行学生手册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他们不仅要在内容上全面掌握,而且还要在行为上做的更规范。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抓不懈,使学生自入学时起就有适度的压力感,为日后的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社会与个人的实际,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规划。一个人对自己职业道路最终目标的把握要在工作几年后才能获得。但对已确定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讲,尽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工作者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帮助他们设计各自的职业生涯。首先,可依据他们各自的专业帮助他们确定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要严格要求他们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学好专业知识。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专业知识的精深与社会知识的广博进行有机的结合,为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其次,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和社会需求,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要知道最好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而适合自己的一定是最好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应该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开拓广阔的就业天地。作为学生工作者就应从实际出发,教育和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他们合理地分配精力、安排时间,主动、有计划地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带动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治理和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行为管理
    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一个学校的环境美化程度如何,往往能够反映该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运用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整顿校园秩序,净化育人环境,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管理的目的。这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所在。
    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谈教育,要教育与管理同行。把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教育。决不姑息学生的错误和缺点。让他们有是非、善恶之分,并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因不思进取、善恶不分而滑向错误甚至违法乱纪的可能性。
    四、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形成良好校风的一个窗口。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各种知识竞赛,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其次,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并鼓励他们自己组织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
    五、强化诚信教育
    几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的诚信缺失。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板报、条幅、诚信考试签名等一系列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常抓不懈,周而复始,从而达到质的转变。
    六、引进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
    要培养有竞争实力的人才,就必须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的竞赛,培养他们上进心,并在校园中形成争先创优的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为此,作为学生工作者,就应认真研究和探索把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可以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竞赛、相对淘汰制、奖学金、三好学生、文明寝室评比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感到一种压力,一种危机,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中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
    七、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换的过程就是一种服务的过程。我们知道“海尔”的产品之所以能畅销世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青睐,这与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因此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也势在必行。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依市场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养成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德。这是生活在现今社会上的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任何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服务”二字。因此只有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生存,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服务意识淡薄、只图享受者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总之,高校的学生工作要依据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来提出新要求,发现新问题,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的热情,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真正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几点思考
    于君
    推进素质教育在目前的高中教育中仍显得力不从心,因为高考升学压力使得应试教育占有很大的市场。使得本应在高中阶段具备的素质没有达到要求。到了大学阶段必然是有缺欠的,而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的竞争实力。从我们的生源现状看,这个群体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并非处于强势,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需要下细工夫、深工夫,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才能与家长、社会的期望值相吻合。
    我们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正视现实,必须认清我们的责任,承担培养任务。
    首先全体教职工要达到共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有义务,人人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职工也应做到。目前常存在一些误区,似乎划分的很明确,其实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在细枝末节中都反映出我们的工作理念,反映着我们的意识。只有作到为了一个目标,人人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氛围。全员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在具体教学、管理、服务中体现教育工作者的应有的意识和行动。
    第二,对我们的学生要有信心,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现状是客观的,如何培养成为合格人才,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做的工作。从评估中的学生表现,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我们学生是爱学校的,是懂得情谊的,是有一定自觉性的。教育的本身,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完成认知→认同→内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反复地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信心、爱心、耐心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细节中。在工作中,我们深有体会,对学生的信任、激励、帮助,会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违反纪律的次数,只是需要我们付出耐心帮助教育的学生多一些,每一个学生需要重复的次数要多一些。我们无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才能使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广泛可能性的教育,是能够挖掘在以往学习过程中被抑制、被埋没的潜能的教育,是能够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为未来铺设成功之路的教育。
    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素质教育不能只是教育者一厢情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引导学生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面对这种主动性不高甚至很低的学生,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形成这种主动性,就成为首要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之间的相符与不符之处,在形成“我也行”的自信心的同时,通过“找差距”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未来着眼、从现在做起”,形成按职业要求提升自身素质的动力机制。职业生涯设计的要点是“找差距”,根据“现在”与“明天”之间的差距,才能制订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激励自己为之付之努力,以实现目标。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言一行必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三,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应包括全体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文明举止、文化修养、专业水平、业务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都影响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试想:如果我们存在很多的不足,如何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推进我院的素质教育工作呢。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日常管理、服务保障、无论是工作时间内还是工作时间之外,在校园内,我们的表率作用非常有影响力。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直达灵魂深处。
    第四,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我们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突出针对性。要充分考虑生源特点,起步要适合,针对性要强,成效才会显著。
    政治思想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一直是当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使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从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富有针对性。如何使我们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更生动具体有趣,如何使实践探索、行动体验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
    专业及能力素质是高职学生的本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加大实践力度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办法。避免实施中因各种原因使其流于形式,或出现考核标准的“一刀切”,不利于建立科学的激励的机制和奖励的标准。
    文化素质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塑造人的人格,是人的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高职院校不应当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专业基础,高度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我们深知不仅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有很大的缺欠,我们的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把我们现有的师资资源利用起来,也可以聘请相关人士,通过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的建设、通过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与社会联系的平台,共同提高我们师生的文化素质。
    身心健康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有很多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保持快乐健康平和的心态,不是人人容易作到的,建议经常组织活动,聘请有关人员进行咨询讲座,避免将不快乐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也应该掌握一些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排解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力,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后,建立保障监控体系。众所周知,高职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是灵魂,专业技能素质是本领,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关键。这是个有机整体,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结合我们学院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我们自身的素质教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应有一个注重成效的保障体系,要有明确目标、有达标要求、有相关指导、有监督、评价、考核,才能推动素质教育在不断完善、总结、修正中健康发展。
    相应的制度是确保完成培养目标的保障,因此必要的严格要求,考核标准是不可缺少的,有了制度就要执行,但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设定约束自己低线,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要有达不到目标应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职的内疚感。
    培养人才的工程是最复杂的工程,我们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但我们只要同舟共济,务实创新,相信我们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工会应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作用
    于秀芝
    和谐校园是以科学民主、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园地,它能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几个要素协调运行、和谐发展,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学生、教职员工、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院工会要在院党委领导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原则,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这一要求,创建凝聚力工程、敬业工程、健康工程、送温暖工程、自身建设工程等五大工程,可以使工会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中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
    凝聚力工程l
    按时召开教职工代大会
    组织教职工代表视察
    “建家”活动
    敬业工程l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健康工程l
    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健康体检
    各种讲座
    送温暖工程l
    坚持“五必访”制度
    特殊家庭的经济困难补助问题
    自身建设问题l
    组织基层分会干部培训
    学习相关政策,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办法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使广大教职工切实享到大家庭的温暖。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电气与电子工程技术系
    张淑琴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学院德育工作、思想工作的成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院校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流动性,因此学生干部能否承担组织管理职能,能否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的问题。现就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谈点个人的粗浅想法。
    一、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学生干部是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源于学生,又不等同于一般学生,因为我们对他们在学习上、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荣誉等方面往往也给予他们更多的考虑。但一些学生干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荣誉得失、自我评价、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干部的威信和号召力。具体表现如下:
    1、角色定位不准。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因为他们既是学生又
    是干部,具有双重角色。但有些干部往往定位不明确,对自身缺乏全面的认识。学生干部大都希望通过担任学生干部锻炼提高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殊不知,能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个别学生干部存在着当了干部就是超人一等可随意指挥他人的错误思想。因此在工作中,虽有满腔热情和良好愿望,往往因自身经验不足,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思想上准备不充分,认为自己只要是为集体,为同学所想,出发点是善意的,同学们就一定会响应、会支持,而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或者原因工作内容、活动形式与同学们的思想实际、性格特点不符,使同学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尽管在工作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工作效果与自己所想象的相差甚远。
    2、道德修养欠缺。高尚的道德是学生干部的必备素质。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干部在这方面作得不够,在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做你好、我好、他好的“老好人”;个别学生干部利用职权,拉帮结派,包庇朋友,甚至带头参加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违纪活动,缺乏起码的是非观念。
    3、缺乏团队精神。个别学生干部个人表现欲望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在工作中要么搞“个人承包制”;要么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出现失误,老师和同学的诚意批评不能虚心接受。
    4、奉献意识较弱。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少数学生动机不纯,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镀金”,因此出现了入党前加油干入党后悠着干的现象,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讲条件、讲索取、缺乏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凡事斤斤计较,不愿吃“亏”。学生干部中有的把名利看得很重,在工作中首先把个人名利问题作为出发点,一旦个人目的未能如愿,便产生了消极情绪,缺乏上进心,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
    5、学习劲头不足。一些学生干部过分热衷于社会活动,而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干部在处理学习工作关系上错误认为自己由于工作的原因,学习成绩差一些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谅解,从而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出现了虽然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成绩较突出,但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出现不及格,从而失去了同学的支持和信任,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生干部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处于开放时代,多种文化思潮、观念冲击着学校大门,有些同学受到社会上名利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校里为图入党、评优、毕业分配优先等名利而明争暗斗,有些学生当干部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多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
     2、 教育者的不良引导
    有些教育者为了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以种种利益为刺激手段,甚至许诺给学生干部一定的荣誉,有的教育者平时不注重言行,对师生关系不是十分严肃,助长了某些学生干部不良思想的产生。
     3、一些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较差
    一些学生干部平时不注意自身修养,不思进取,自律自控能力差,善于投机取巧,处理不好各种关系。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所说的缺点及其原因,本人认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从一开始的选拔培养
    以及干部队伍的管理上,都要我们从头抓起。
    1、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选好干部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只有选取
    到可塑之材,才谈得上队伍的培养建设。在选拔干部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在学习成绩相对优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的圈子中挑选干部的原则。担任学生干部就意味着任务重,比其他同学要多投入一些精力到社会工作中,并且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势必要在学习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在同学中树起威信。
     二是 要坚持在有良好品质、热心为同学服务、有奉献精神的圈子中挑选干部的原则。担任学生干部就意味着要经常无偿为同学、学校服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在各种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是 坚持充分尊重同学意见的原则。学生干部生活在同学之中,又要组织带领同学,学生干部的工作更多只能靠自己与同学的感情,靠同学们对自己的支持来开展工作。因此,选拔学生干部应在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基础上确定。
    只有坚持用“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才能在同学的心中树起威信,成为同学的榜样和思政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2、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党建工作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大多数为“入党积极分子”,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教育。通过学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在培养发展学生党员中的积极作用。要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慎重地把优秀学生及时发展入党,从而逐步形成一支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学生干部队伍。这要,学生干部队伍才会有更高的威信和更强的号召力。
    3、加强工作指导。由于工作关系,学生工作者特别是学生政治辅导员,
    与学生干部接触机会较多,他们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工作作风、人格魅力,对学生干部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总结的经验,对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干部的大胆任用,鼓励学生干部独立开展工作,对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一些好的想法应给予肯定,适时地采纳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方法,使他们尝试到创新工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发挥学生干部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干部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要多给学生干部压担子,通过院团委或系团委搭台组织,创造条件,由学生自导,自演的方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不拘泥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关心学生成长。大学生感情丰富,情绪体验强烈,我们在工作中应
    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主动关心他们的成长。工作上要多尊重支持,生活上要关心爱护,政治上要信任鼓励,如: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负担,提高其工作效率,将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推荐给党组织进行培养等等。尤其在他们遭遇挫折,面对困难时,应及时鼓励,使他们受挫而不失锐气,引导他们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使他们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和陶冶,人格得到完善和提升。
    5、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学生干部毕竟还是学生,难免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因此,我
    们必须加强管理,建立一整套学生干部的考评制度与考评细则,建立学生干部奖惩制度。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干部予以表彰,对不称职的学生干部给予批评教育,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危机意识和成才意识,使他们真正受到锻炼,逐步提高综合素质,以此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 
    6、注意维护学生干部队伍内部的团结。学生干部虽然在岗位上有分工,但他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采取开展座谈会、民主生活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干部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上的一些误会与分歧,引导他们团结向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在任何工作和活动中,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行动划一,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榜样,成为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和校风的主力军。只有在一个和谐的集体中,学生干部队伍才能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才能保持其在同学中良好的形象。
    总之,培养一支优秀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我院学生工作顺利开展。
     
    “创业教育”应纳入我院教育教学中——提纲
    张晓秋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已是不争的现实。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就业报告》预测,世界范围内有50%的毕业生不可能取得工资就业的岗位,需要自己创业。如何提升他们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进行创业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从国外典型经验和案例研究来看,创业教育比较突出地表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某些特点。通过创业教育,比较容易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发挥职教特色,探索职教规律。 
     目前,创业教育已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1、 开展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
     (2)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3)开展创业教育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方式。
    2、开展创业教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2)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
    (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1)把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2)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3)增设创业体验课,强化创业实践活动。
    (4)学校应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5)加强学院公共媒体的宣传工作。
    4、开展创业教育的方式:
    (1)以实际案例为主的知识教学。
    (2)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活动组织。
    (3)以模拟仿真为主的实战训练。
    (4)以具体咨询为主的个别指导。
    5、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 
    (1)教学思想: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受教育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培养。创业教育教材中主要模块之一是“自我完善”,它通过对学生个人素质的评估、探索与开发,使学生以创业市场需求为依据,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在创业活动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2)教学目的:不以单一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传授为目的,采用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究,引发创业兴趣,建立创业思想,进行自我创业设计。 
    (3)课程结构:采用分层次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在基础阶段,对创业教育的几个通用模块进行学习。学生在了解自己、明确目标之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学有针对性的内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学不同学时要求的模块。 
    (4)教学方法: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以案例研究为导向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常利用大量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在对个人情况和创业环境条件的分析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评估考核:评估与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措施,也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方法。如通过课堂问卷填写,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调查,作出评定,提出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纲要。在许多教材中,针对不同情况和要求,规定了评估原则、评估类型和评估方法。 
     总之,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塑造辉煌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基于以上的诸多因素,我认为我院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院的教育教学当中。
     
    以礼仪教育为出发点提高大学生素质
    张岩松

    一、学生礼仪素质缺失及原因
    1、衣食住行方面都存在问题
    衣着
    就餐
    住宿
    行为
    2、用人单位反映
    过于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修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
    3、学生礼仪素质缺失的原因
    家庭礼仪教育欠缺
    大学生缺乏系统礼仪学习
    缺乏对传统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礼仪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自身修养
    客观成熟的心态、自我调试和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处世风格、摆正自己的位置,规范自身行为等
    2、提高高职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礼仪注重人际交往的态度、方式、方法的训练
    3、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礼仪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体现
    三、加强礼仪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突出重点,确定礼仪教育核心内容
    从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出发确定礼仪教育和性内容为:
    1、仪表风度礼仪
    2、学校礼仪
    3、日常交往礼仪
    (二)注重结合,创新礼仪教育模式
    1、课堂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2、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
    3、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4、礼仪教育与形象塑造相结合
    (三)借助传媒,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1、采用漫画、录像形式把校园不文明、不礼貌现象画出来、录下来,进行教育
    2、利用广播、墙报、网络等大力宣传文明礼仪,对文明现象进行表扬
    3、组织各类活动:个人形象设计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外礼仪服务活动;开展“礼仪月”或者“礼仪周”活动,集中进行礼仪教育,评选礼仪典型。
    (四)制定规范,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容质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躁、勿暴、勿殆;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1、建立一整套礼仪规范:学校、教室、图书馆、餐厅、宿舍、实习等场所、环节,促进礼仪规范化、制度化。
    2、抓住经常接触而又容易忽视的礼仪细节,从基本礼仪规范入手,进行礼仪训练,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如:怎样向别人问候、怎样介绍客人、怎样待人接物、怎样的仪容才算美等。
    3、加强考核监督。努力将学生礼仪表现与班级、个人考核挂钩,对不良行为批评纠正,对良好表现表扬奖励。
    (五)为人师表,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1、加强教师以及工作人员的礼仪培训。
    2、制订教师“对待学生礼仪”等规范。
    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
     
    努力提高办学能力 办学效益
    ——浅谈工学结合
    张义生

    1、问题的提出
    从学院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大量的实验和实训基地——建立和使用它们——办学成本
    2、基本思路
    开展一些自主办或借鸡下蛋的办法——目的是降低成本
    3、怎样做
    开展调研——形成方案——论证方案——办自主产业(或借鸡下蛋)
     
    对我院文化建设的建议
    周瑜弘

    我们可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学校文化。从内容上讲,学校文化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既包括学校校舍的建筑设计、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内容,也包括校风、学风、教风、集体舆论、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态的内容;从性质上讲,学校文化总体上属于隐性教育,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学生管理看,学校文化的形成,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如:教室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
    一、教室文化(物理空间)——使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1、学习化
    学生以学为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专用场所,教室文化的首要特性是“学习化”。学习化指教室具备学习的功能,对人的学习具有亲和性,具体说来就是:教室环境的构思、设计和建设,合乎人的学习活动需要,使人一置身其中,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而“跃跃欲试”。
     2、活动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应是学生活动的场所。教室的活动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室建构成为可以开展游戏、学习和劳动的活动场景。
    活动包括教室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因素、设备、形式和样态,以有利于学习活动和休闲活动加以设计和表现。
     3、审美化
    教室的审美化是教室文化的突出体现,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整齐清洁、优雅宁静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使人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宁静而致远”。
    相反,肮脏杂乱的场所、嘈杂恶劣的地方,会使人倦怠厌烦、心情躁动,容易引起大脑疲劳,降低用脑效率。不仅如此,教室的审美化还有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着系统的美的熏陶,不断形成着美的品质。
    二、班级文化(社会环境)——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等。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班级是我们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因此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班级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课堂教学活动,乃至学生的身心发展,便在这样的班级中展开和实现。
    1.学习关系(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好的:见贤思齐,主动向人家学习
    对待学习成绩比自己差的:主动关心帮助人家
    对待学习成绩与自己相仿的:互相鼓励、支持
    谁考不及格、谁学习有困难有没有人关心?
    2.情感关系(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许多研究表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学生。在班级中是否被同学接纳,以及在班级中是否有亲密的朋友,是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同学间形成的友伴关系可以起到其他关系所起不到的作用。
    班级应该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为此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使每一个学生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如: 谁没来上课、谁不舒服、谁生病、谁难过、谁孤独、有没有人过问?
    3.工作关系(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
    学生在班级中的另一类重要关系是工作关系。工作关系主要不是自发形成的,而多少带有一些教师和辅导员安排的因素在内。
    班级的事情是不是大家都乐意去做?
    班级的荣誉是不是大家都积极争取?
    建立公正、透明的班务处理系统
    创造个性、特长、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舞台和锻炼机会
    如果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积极的、肯定的、合作的,个人的心情就会是愉快的、轻松的,那么它对教学就具有积极的强化功能,使教学不断增值!
     三、课堂文化(教学文化)——使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特别是对我们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寻找人生坐标的重要舞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原则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将起着导向和约束作用,而其形象建设又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凝聚作用。当然课堂文化理想的目标是意在通过文化的重建辐射学生为人处事的准则和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四、寝室文化-----使同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最基本场所,是大学生群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寝室文化是在一些文化层次相当,但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之间相互适应和冲突中形成的。所谓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大学生身上和物品或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说来,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容包括:寝室精神文化、寝室物质文化和寝室行为文化。
    寢室文化要看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是否具有下述良好的心态:
    1.自豪感。成员皆以归属于该寝室而感到自豪。
    2.温暖感。成员感到与其它成员之間能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信任。
    3.自尊和自我确认感。在寝室,成员能保持自尊,维护自己的人格。
    4.安全感。成员感到置身于寢室中,能够得到保护,有所依托。
    5.力量感。成员能感到其它成员对自己的支持。
    6.压力感。成员唯恐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损害、破坏集体的共同规范而有一种自觉內在的压力。
    加强寝室文化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寝室文化的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是该寝室内的成员的自身努力,共同建设好所在寝室的寝室文化。为了使寝室的群体能融洽、和谐。各个成员必须调整自己的某些习惯行为和个性,以便适应整个寝室的共同规范;否则就会与集体发生冲突、造成不谐调的气氛。当然,并不是说要改变自己那些优良的个性,也不能改变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二是外部力量(主要指、学校)的促进作用和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对于有利于学生身心愉快发展且寝室成员自制能力强的寝室,应加以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寝室,应该严格加强管理,促其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只有从教室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等开始,经过系统的整合和不断的强化,才能够使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一盘棋”,使其能量得到高效的发挥;才能够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文化,并能不断使学校的文化得到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先进,发展思路更清晰,管理职能更分明,校本特色更彰显,社会形象更突出,促进学校整体的更好发展;才能够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教学质量之我见
    朱海燕

    教学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建设优秀职业学院所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用一流的教学质量来保证教育理念的实现是当前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尽全力抓紧抓好。
    一、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模式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从培养目标---生产实习---专业课---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模块化,即根据本专业企业所需实际---确定生产实习和实训内容---根据实习实训要求确定专业课教学内容---由专业课教学所需确定技术基础课授课范围---根据技术基础课的需求确定文化基础课的内容,也就是把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与我院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完善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二、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我们应追求由过去重视学生应该学习多少门课程变化到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灌输、填鸭、教师讲学生听的初级阶段,教学效果欠佳。我们可以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融进自己的教学中,使之成为适合高职教学要求的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带动全体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表现在教学手段上,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质量的在课堂上反映出工艺和产品等的要求来。
    1、要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语言上讲流程的状况,要采用直观、现场、模拟等手段直接与实际要求相吻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或模拟情境中掌握知识;
    2、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切实形成独具特色的教案和电子教案,以此来实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率。
    在使用电子技术教学时应注意避免单纯的把自己的板书平移到电脑上,课件内容应该丰富,直观,生动。
    三、改革实训内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要确定各专业的实训内容和课题,使其切实与生产实际和提高质量相结合;
    2、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设计制订各专业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完善实训设施、场地和其他条件;
    3、努力使研究课题实训化,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作为确定实训项目的标准,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实训课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以及培养目标的需要,并切实有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四、抓好考风建设,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抓好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是真正实行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今后的考试工作进一步抓好,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严格审查各门课的授课计划,保证各门课的授课内容与教学计划及大纲的要求相吻合;
    2、是加强考场秩序管理,使考试更加公平;
    3、各专业制定适合自己的考核标准,把学业标准与评价体系紧密联系起来,使评价体系能够直接反映学生应达到的学业标准;
    4、加强监督和管理。
    五、完善教学督导组织和听课制度,促进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全面监督指导我院的课堂教学及实习实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听课是发现教与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要明确各级领导、教师的听课标准,就是听什么、怎样听并怎样及时反馈等; 
    2、明确各级领导及教师的听课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院、系领导和教师每学期的听课节数;
    3、制定明确的巡检措施,每学期都对听课情况进行考核。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也是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应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1、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要完成此任务,本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尤为关键,教师要用良好的素养、渊博的知识和向上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学生;
    2、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通过听课、评课、教师及学生评教、考试考核的反馈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以此来推动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3、通过定期开展学术或教学方法讲座的形式,不断帮助教师获取新知识、新方法;
    4、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每学年应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内容及考核标准,保证实习的实效性。同时与教师取得操作证书相结合,帮助教师尽快提高实际操作技能。